薛 虹:未来知识基础信息该如何运营
2021-12-15 15:20:16
  • 0
  • 0
  • 3

薛 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观点摘录:

平台采用知识产权的三大特点:非盈利性、学术性,最后应由科学群体所主导。对比中国知网,除了资金来源符合要求之外,它既不是科学主体所主导,学术性也不强,主要目标都是在收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构架存在很大的问题。

从平台反垄断的角度分析,我认为中国知网不是一个平台,平台基本的定义是它对平台上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所有权,中国知网本质上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B To C,它自己在销售、它自己在获利。

结合中国的独特性,对出版社垄断零容忍,对中间商毫无依据的获取巨额利益,损害公众和创作者两方利益应该是零容忍,中间商不应该存在。

发言内容:

赵德馨案件本身的法律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我要说一下未来的知识基础信息应该如何运营,知网的英文名字比它中文有趣的多,叫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在这儿要说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开放访问期刊,这不是新的问题,已有20年的历史。2001年就曾经有一个关于学术期刊开放访问的国际会议,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到后来形成了《布达佩斯宣言》,此后形成了轰轰烈烈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学术性的、科学性的期刊开放访问的运动。当时主要考虑两点:一点是这些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的这些学术论文,很多是受政府或者公共经费资助所完成的,他们不仅有意愿,而且有义务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贡献给社会,而且事实上这些作者、实际的创造者,他们也非常乐意无偿的将他的论文贡献给全世界。国际的学术期刊都是没有稿费的,我们中国学术期刊的稿费也是极其低廉的。我相信这些作者在意的绝不是任何经济权利,只要他们的精神权利署名权得到尊重,他们非常乐意贡献社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术期刊,尤其是科学期刊订阅费用非常的昂贵,大量的发展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是难以承担订阅费。中国的学术期刊相对低廉,但是如果种类非常多的话,订阅费用也是非常贵的。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就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的“开放访问期刊运动”。自从2001年开始了这项国际实践,已经有一万多个所谓“开放访问期刊”在全世界各地的学术性期刊实行,已经有3500多个在线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当然,这恐怕都不是国内的数据库,并且28%的科学性、学术性的期刊都是这种“开放访问期刊”,我们中国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差的,目前这些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了少部分、少量文章的开放访问,多数文章都没有进行开放访问。

我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发现国内的所谓peer—reviewed Journals(同行评议期刊)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差。

第二,经过20年的实践,2001年开始“开放访问期刊”到2021年已经20年了,因此,需要一个国际性的总结。事实上,我们的会议是非常的正当其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上月底正式发布了向所有成员国的(recommendation and open sys(推荐和开放系统))。关于开放科学的建议是希望所有成员国都能够实施的,中国在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之后,在UNESCO(教科文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领导地位。事实上,我们国家的高级官员现在是UNESCO的副总干事,也在推进“开放访问期刊”。这个建议虽然不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但对我们国家也很重要,而且我们国家已经郑重承诺要采用这些建议,并且推进我们国家开放科学运动。

开放科学运动它的范围比“开放访问期刊”、“开放访问出版物”要广泛的多,它的主要的政策目标是指所有的科学研究信息可及性、可访问性、可充分适用性,包括所有的人,尤其是科学群体能够方便的访问所有的科学信息。而且它提到了开放科学运动应该建立相应的国家性的基础设施,叫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也叫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国家知识基础设施),跟知网的名是一样的。但是它对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它确实是应该由政府或非盈利部门资助,知网是“祖父公司”是国资这一点倒没问题。但下一点就明显不符,它说它是应由相应的科学社区加以管理和所有的。我们现在可以看CNKI(中国知网),它好像不是有相应的科学社区所有和管理的。

我们具体看一下教科文组织关于“公开出版物”的一些要求,它对于科学的这些发明,包括期刊上这些论文的发明,它确实提出有必要将所有的杂志的文章放在一个在线的平台上。所以我们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这个在线平台应该是由非盈利部门所资助的,而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这个平台应该是开放访问的,是“open access(开放存取)”,这是其一。其二,不受限制的传播这些信息,否则这个目的在哪儿。其三,是为了有效的保存,可兼容性的保存这些信息。这是这个平台的真正目的,而且建议专门提到所谓的paper method(纸法),就是现在在用的下载一篇文章就得交一次钱,完全与这个政策文件是不符的,这种商业化的做法是完全不适当的。当然了,它对平台所采用的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政策提出了一些要求,认为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版权政策都不能限制公共对这些知识、科学信息的访问。当然,它最后也提到了这个平台最主要的三个特点:非盈利性、学术性,最后应该由科学群体所主导。

如果用这个对比CNKI,正好所有建议的反面,除了资金的来源非常符合这要求之外,它既不是科学主体所主导,好像学术性也不太强,主要的目标都是在收费。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它的构架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为我的时间比较紧迫,所以就主要说最后的两点法律意见。

从最开始的开放期刊到开放科学都可以看到,这三方面关系有意思的互动,一个是作者、一个是出版商、一个是广大公众。目前全世界的共识都是这样的,作者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作者也非常愿意将他的科学研究的论文贡献给社会。现在很少看到哪一个作者他们不是畅销书作家,他们也不收取版税,他们很乐意把他的智慧奉献出来。他的论文主张权利的情况是很少的,很多人事实上都已经自愿的捐献出来了,共同获得信息的目的是可以达成的。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是强烈的要求获得这样有关的信息,而且对后续的发明创造将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必不可少的。

现在最主要的是出版商,以前在国际学术界最主要的障碍是出版商集团,有几个大的出版商集团对于科学出版物的出版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国外主要是反他们的垄断。对于建一个什么样的超级大平台,这个在国际领域还都没有发现,中国的这个情况是相当独特的,既然出版商的垄断不能容忍,另外的一个中间商毫无依据的获取巨额利益,并且损害公众的利益和创作者两方面的意义,这是绝对不应该加以容忍的。因此,这种中间商是不应该继续存在的。

最后说一下平台反垄断的问题,大家对平台反垄断有很高的热情,但遗憾的是我认为中国知网不是一个平台,平台基本的定义是它对平台上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所有权,所以中国知网本质上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B To C,它自己在销售、它自己在获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