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和数字空间基础设施的同构探讨
2023-10-14 13:15:01
  • 0
  • 0
  • 0

蔡 峻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观点摘录:

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于1996年创立,据说是IT界人士必到的圣地。这让我们深思:城市的核心是人,科创之城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科创人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欧拉崛起:从华为走向世界》其实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基础设施以一种开源操作系统的社区化为全新面貌的存在样式。有两个关键词让我们找到了城市与产业的同构连接点,第一个是基础设施,第二是社区。一个基础设施如果经营得当的话,生产、生态、生活是“三生”融合的。

发言内容:

我是来自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蔡峻,很感谢主办方给我一次这样的交流机会。大家会好奇,为什么一个研究城市的人要来到IT产业类的新书发布会现场?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有点个人崇拜,因为第一次读到方兴东老师的书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我们还在以用上Windows 98而感到荣耀,方老师就写了一本书,叫《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直到今天,这个书名听上去依然充满着知识分子的理性和风骨。第二点,因为工作业务的往来,我们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做中国首座“站城融合”的高铁站。大家听到高铁站,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画面应该是虹桥或者其他车站,类似一个大盖帽,人流量很多,最好是快进快出。我们可能做了一点不一样的事情,做“站城融合”,就是建一座站,更是建一座城。像杭州西站就是如此。

我们给杭州西站及其周边大概48平方公里的一座科创新城——杭州云城,做概念性规划,现在车站已经通了,但是城市该怎么做?站城融合的这张科创牌怎么打?大家对这个位置大概有点印象。杭州有个城西科创大走廊,中间有三个城,其中最有名的叫未来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旁边再过去一点就是阿里的淘宝城,也是现在阿里的全球中心,距离非常近。所以对于这个地方的城市,我们一开始的概念其实就是要打好科创这张牌。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离良渚遗址很近。所以,在这种思维碰撞下的新城应该是很有想象力的。我们说的科创这张牌的打法,对标的可能是北京中关村、深圳软件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或者杭州本身就有的高新区(滨江)。大家可能对这个地方有点陌生,但是物联网视频监控三大巨头基本上都在那儿,最早的阿里总部和网易杭州研究院也在这里。我们在城言城,说城。这些近乎于营销话术的粉饰词汇一定离不开两个字,即“硅谷”。我们还在套路式地对标硅谷里世界级科创企业,想着工整对仗口号式的话语表达,一遍一遍修改汇报的PPT。直到我们有幸在一次专家咨询会当中遇到了方兴东老师,他给了我们灵光一闪的感觉。当时他问了我们一个问题,说:“你们知道硅谷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吗?是那个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方老师说他几乎每次去硅谷都会去那里看看。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于1996年创立,据说是IT界人士必到的圣地。这就让我们深思:城市的核心是人,科创之城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科创人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欧拉崛起:从华为走向世界》其实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基础设施以一种开源操作系统的社区化为全新面貌的存在样式。这句话有点长,也是我在阅读书籍之后的一点感受。我想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让我们找到了城市与产业的同构连接点,第一个是基础设施,第二是社区。像梁冰说他们一开始很惊讶,为什么还有人来找他们写书,因为做OS(操作系统)的人恐怕不太为大家所知道。同样,做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其实也不太容易被外界看到,大家能看到的是一幢幢华丽的高楼,但是没有想到过在这幢高楼下面有“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很多要做的事情,还包括外面的道路等等。在城市的范畴当中谈基础设施,大家都会想到桥梁、隧道等,以至于我们中国人总爱戏谑地说自己是基建狂魔,整个地球上没有我们中国做不了的基建。而当下的基础设施往往会带有一个“新”字,我们叫新基建,尤其是在疫情前后,很多时候让IT产业、风投资本热情高涨,而且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往往容易让初心跑偏。所以在我们看来,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上述提到的经济类基础设施,还包括生态类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类基础设施。什么是生态类基础设施呢?大家可能知道一点,就是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我们同样研究这样的生态类基础设施。一个基础设施如果经营得当的话,生产、生态、生活是“三生”融合的。就如吴伯凡老师讲的“大生态”的广泛理念。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相得益彰的。我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2003年项目启动,2005年一期启动,2008年三期竣工,面积为10.38平方千米,当时投了150个亿。其实在建基础设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项目是缺乏信心的,觉得这样一个城市的次生态湿地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益呢?但是我们做了一个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周边40平方千米辐射范围内6年土地出让金是多少呢?652个亿。这个土地收益不仅平衡了原来的建设资金,还会把周边其他的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做得非常好。方兴东老师现在工作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也是西溪湿地的受益者。最早规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时候是5000亩地,当时是一片荒野,看不到有什么发展前景。但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态类基础设施做完之后,形成了一种“金镶玉”的模式,便发展起来了。何为“金”?就是周边科教、文卫等衍生出来的设施。何为“玉”?就是西溪湿地这样一块原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

对于城市空间基础设施,我们可能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是对于数字空间基础设施呢?我相信,读了本书一定能够感受到一系列探索源取于竞争对手的前置逼迫。很多时候,来自对手的逼迫,也是一种自身的身份认同觉醒,要感谢一下我们的对手。

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钱学森的一个问题,我们称之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到现在依然发人深省。但是我们可能还要再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留不住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可以暂时命名为“城市之问”。中国城市化在2022年已经到达了65.22%,很不容易了,因为这是一个平均的数值,像上海很早就超过了90%。国家、省、市、区、县、镇,颁布各种人才政策,给予各种优惠待遇,空间上给房,资金上撒钱,但是仍然留不住尖端人才。比如北大数学系的四位才子——许晨阳、恽之玮、张伟、朱歆文,在数学领域都做出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而且都很年轻,但他们当中有人回来过,后来又走了,分别在麻省理工、耶鲁、哥伦比亚和加州理工任职。

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不留到国内,据说原因有三,第一是国内对年轻人的扶持是不够给力的;第二在资金申请上论资排辈,大家都在申请国科、各种基金项目,但是论资排辈的情况比比皆是;第三学术造假问题得不到严厉惩处,搞科研的人非常失望。我们发现好像不是房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基础设施好不好、漂不漂亮的问题。

我曾向一位留学回来创业的朋友咨询过一个关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平常遇到不懂的东西也会看一下CSDN上的科普帖子,发现推荐系统算法的原创研究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从协同过滤到神经网络,80%都是由华人参与的,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不在国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土壤”不行,除了华为,国内大厂撑不住也忍耐不住。那大量的人才跑到哪儿去了?在谷歌,在Facebook,在微软研究院这样的地方。这让我们这些做基础设施的人犯难了,做科创新城规划和建设、运营管理的人也很犯难。好在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思路:社区化。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有一本书叫《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里面对社区做了三个层次的概括,第一是地域型的社区,我理解为空间型或者大家能够感知的通常意义上的社区;第二是记忆型的社区,这些人是拥有共同历史传统的人群,拥有共同的道德、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历史传统,这类社区的核心要素不是地域;第三是心理型的社区,由共同活动形成共同的心理,并追求共同目标的人群组合的,特征是成员间的相互认同和信任。在我看来,以“欧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全场景,有服务器、有云、有边缘、有嵌入式开源操作系统社区化,至少在记忆型和心理型两个层面上有这种社区的感受。

有一个南京的园区让我印象很深刻,整个园区的智慧化项目原来运行在X86上面的东西不给更新包了,便整体进行迁移,领导对外介绍这里是智慧管理,智慧城市,其实剥开这些华丽的层面,背后系统都是在X86这种非常传统的或者根不在我们这里的一些基础系统上做出来的,所以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每一行代码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也有可能是一份无处安放的青春。很多码农可能还有一些忧虑无解的问题,因为有老有小。我们做城市的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研究者,希望能够与华为这样的业界翘楚一起前行,让新发展理念不只是成为口号,而是成为真正烙在心头的信念。我也好奇能不能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这种科创类基础设施当中找到我们的地域空间、记忆想象与心理认同三位一体的社区。

我们要在浙江第一区的余杭区做一个15分钟的生活圈,包括通勤、就业、消费、社交、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生态等。我们在想这些事能否解决科技人才的一老一小、安居乐业、衣食住行等生活品质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以后好像还不行,因为社区化还缺乏灵魂。我们在谈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候经常会引用一句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美国高科技和中国城市化将会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动力。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有一次在参加我们城市年会高层论坛演讲时也引用了这句话,但是他加问了一句“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高科技?”

方兴东老师问我们能否在中国也有一个IT业人士的精神圣地,我们也都在想象,但更多的还是基于原来的高新园区。从《欧拉崛起:从华为走向世界》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基于这种基础设施的社区化或者说基于数字信息类的基础设施的社区化,数字文明的概念让我们心驰神往。所以,我想借此机会来探讨一种可能:能否在杭州云城构筑一片有意思的时空,特别是像华为,那么多线上开源社区的贡献者能否在线下一聚?这个相聚可以长也可以短。之所以可以短,是因为杭州云城高铁线网非常发达,很方便。我们最近力推的是沪上杭,希望从杭州西站能够直接接通浦东高铁站,更不用说中部、南部以及北部,这里处在一个长三角相对来说比较核心的位置;之所以也可以长,是因为我们当时建这个站城一体的时候有一句非常通俗易懂的话,叫“如果有一天不坐火车也来西站,就说明我们成功了”。不坐火车来西站干什么呢?我们希望的是一起来做一些“带劲”的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